意思是: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,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。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,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。暮霭沉沉,山衔落日,孤零零的城门紧闭。
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,思绪万千,想起边患不平,功业未成,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。羌人的笛声悠扬,寒霜撒满大地。夜深了,将士们都不能安睡,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,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,只好默默地流泪。
出处: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《渔家傲·秋思》。
全诗如下: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扩展资料
创作背景
宋康定元年(1040年)至庆历三年(1043年)间,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。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,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,深为西夏所惮服,称他“腹中有数万甲兵”。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。
这首《渔家傲》是他的代表作,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。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“塞”或“塞上”、“塞下”。这首词所说的塞下,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。
从词史上说,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,对苏轼、辛弃疾等也有影响。
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,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。这首《渔家傲》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,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,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,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。
它的艺术功能、艺术力量,在于抒情写景,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,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。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一句,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。
燕然山,即今之杭爱山。后汉时,将军窦宪追击匈奴,曾登上燕然山刻碑(勒石)纪功。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,已擦干思乡之泪,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,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。他尽忠职守,不建功勋于边陲,虽有时思乡心切,也是不打算归去的。
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个句子,极目的苍凉,目送深秋最后一抹夕阳,墨朱漆大门在落日的余晖中缓缓关闭,宫阙几重,隔断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最后一点相连的血脉。这是一座孤独的城市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这个场景在故事的开篇,其实已经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面。宫门夜开,在北宋年间绝对是一件让言官兴奋的事。而由此引起的前因后果,断断续续的拼凑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某个记忆。在这个故事的众多人物中,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,在刻画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,作者在几乎没有植入个人情感的描述中,我看到他作为一个言官曾今的执着与固执,比如,他过度敏感的窥测宫闱的风吹草动,一旦发现任何违背伦常之事,他就会禀明进言,一干谏官,他则是最勤快的那个,比如这次震惊朝野的夜开宫门,他几乎逼得所有的人都处于神经崩溃边缘,亏得仁宗还算开明,他有政治愿望,并以身作则甚至要求他人,他要宋朝宗室表率天下,以不负天下人的朝拜。他将政治包袱寄托于个人,以为君主是那个可以拯救苍生的人。而思想过于保守,一切都以明宗实录为准则,守护着皇室的清誉。后来在神宗那个锐意革新的时期,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。看来,北宋果然是一个被封建道德禁锢的时代,以至于我差点忘记他那段曾经以“砸缸”而为人所称道的轶事。通过梁怀吉的眼睛,他看到司马光清瘦和人,在入宫门的路中,骑着一匹老驴,完全没有想象中咄咄逼人的架势,后来老驴终于不堪重负,将他撂倒在地,主人公则立刻上前搀扶并欲将自己的马借给他,司马光连声道谢,称不敢耽误了中贵人出门的要务。但一旦待他看清了来者竟是自己弹劾之人时,就立刻亮出了鲜明的态度,一点都不含蓄。或许,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,他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,信仰着自己的价值标准,不管来者何人,他都要和你缠一缠斗一斗,永远保持一颗激动而不激进的心,特别的封建士大夫,否则在众多的老古董里,怎么以鉴于往事,资于政道为念,修出一部青史留名的《资治通鉴》。然而他是不是也就天性如此,难道他就没有曾经想过不被道德约束的日子吗?
本文来自作者[寻云]投稿,不代表秒搜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s80.net/ms/506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秒搜号的签约作者“寻云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范仲淹的《渔家傲》的意思!急!!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秒搜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意思是: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,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。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,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。暮霭沉沉,山衔落日,孤零零的城门紧闭。喝一杯陈酒怀念家...